< 原创丁香妈妈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这样的突发奇想: 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慢慢产生的? 都说「有奶就是娘」,如果让孩子选择,食物或者母亲,孩子会怎么选? 今天,我们请到了北大医学博士、同样也是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博士后冯欣源,给我们道出其中的秘密。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经常会在想同样的问题。 在孩子心里,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妈妈的怀抱,哪个更重要? 想要懂得爱,先得毁灭之。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弗雷德里克·Harlow(HarryFrederickHarlow,~)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以研究婴儿猴子和母猴之间的情感而闻名学界。 Harlow想通过观察与我们94%基因同源性的幼年恒河猴,研究母亲对健康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恒河猴进行了一系列残忍的母婴分离、依赖性需求以及社会隔离等实验,并观察缺乏母亲的照料和陪伴,会如何影响「猴的后半生」中的社交和认知等发展。 这些实验,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实验一:绒布安抚实验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毛绒玩具?从柔软织物中,孩子能获得安抚吗? 于是,Harlow进行了第一系列实验。 Harlow将刚出生一天的小猴子,强行与母亲分离,关进一个装着绒布的小笼子里。 图片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