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当你想给别人介绍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都会描述一些它的特征,而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也会用到一些形容词,比如大象是大的,蚂蚁是小的,冰淇淋是甜甜的,河水是凉凉的。 在这些形容词中,你也会发现,我们不知不觉运用了对比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样就引申出了反义词,通过这些反义词,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描述这个世界。 有研究发现,孩子到了四岁左右,它开始表现出对相反概念的极大兴趣,比如说到“黑”,他就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它的相反概念“白”,说到“上”,它会联想到“下”。这样思考反义词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也能提升他们对语言的兴趣,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由玛格达·加尔古拉科娃和绘者卡蒂亚·盖加洛娃创作的《反义认知小百科》一书中,作者通过多个生活实例来一步步化抽象概念为具体来引导孩子在日常观察中认识反义词。书中的内容取材于生活,画风也很精美,相信孩子会喜欢的。 在书的开篇,作者就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将书中所提到的反义词全部罗列出来,有轻与重、快与慢、安静与吵闹、大与小、尖与圆等等,这些词语都是我们日常说话表达常用的。 作者非常了解孩子在幼儿阶段时的典型具象思维,所以他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着手,通过“情境教学法”一步步由简入难的介绍这些反义词,把那些抽象化的词语化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孩子来理解。 在每开页中,左边与右边的单页分别是两组反义词,孩子在翻开的时候,首先会得到一个视觉的冲击,对两组词有个初步的认知。另外在每个词语下,作者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归类,比如在“软”中,作者列举了毛绒玩具、羽绒被、小熊软糖、橡皮泥等等。在“硬”中,作者列举了冰山、石头、玻璃瓶、锤子等等。 和孩子看到这时,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到“为什么前面说镜子是玻璃所以很脆弱,怎么到这了又说玻璃瓶是硬的呢,不都是玻璃吗?” 我很高兴孩子能提出这个问题,毕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才是智力的发动力。 其实这样的表达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看到气球会说到“红色的气球轻轻地飘起来了”,你看我们没有简单地只说“红色的”,因为单单一个词不能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全貌,所以说我们要借助多个词来形容。比如你说一个人的头发,如果你只说短发,那头发这个意象并不清晰,如果你再加一个“乌黑的”,这样看是不是相对描述得很清楚了。另外,对于词语的选取,我们往往也带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比如有人听到蝉鸣会觉得很吵闹,而有人听到却觉得很悦耳,那么它们在形容蝉鸣这个意象时就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当然,也正是因为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才让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变得独一无二却又色彩斑斓。 孩子在听完我说“头发”的例子,貌似明白了很多,在接下里的阅读中也学会拓展,看到雪人,会说到“雪人肚子圆圆的,鼻子尖尖的,摸起来冰冷冰冷的”,一下子就用好几个反义词。 不得不说,这本书初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趣,认为干嘛要归类,明明很多事物并不能简单地放在一起,但是在和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的用意,其实它把这些食物归类、放在一起对比,是想让孩子对反义词有一个基础的概念,鼓励孩子积极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让孩子主动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拓展自我认知。 这一点在书末尾的那一页得到证实,作者将书中所有出现的事物都放在一个场景里,让孩子用学到的反义词来表达。 这是一种“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就像孩子小时候我们教其一步步走路,等他学会走路了,自己就开始探索跑步和跳跃了,完全不用父母来催促。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这招,当孩子学习一些抽象概念时,不妨用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学习法双管齐下,让孩子的大脑对这些概念一点一点的明朗起来,同时也能激发其主动创造力,这远比填鸭式灌输来的有效的多。 当然我们在陪孩子阅读这本书时,我建议可以准备一些与情境相关的东西,方便孩子阅读完来观察,锻炼其表达能力;另外家长最好能提前做好功课,因为在阅读中,如果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出更多关联的知识,孩子会产生更多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身边事物的特征。比如猎豹跑得快,到底有多快?臭鼬为什么会臭臭的?对于这些问题,孩子有可能感兴趣,也可能随时向家长提问。 总得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看似平平无奇,却能让孩子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其背后隐藏的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看,大人也能在其中看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8436.html |